找到相关内容799篇,用时1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论鲁迅与佛教之关系

    成为野草》所探讨的主题之一,表面上看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悲观主义。但如果将鲁迅和王国维甚至章太炎、梁漱溟等二、三十年代成名的学者进行一个横向地比较,就不难发现后一批学者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口吻中却不断地流露出对较为守法的“大师兄”的不满。可以这样说,在鲁迅的一生当中,无忧无虑的玩耍和嬉戏是极其短暂的体验,即使是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似乎隐含着作者对旧式儿童教育的不满。这种梦幻般...

    河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4857919.html
  • 十至十五世纪新疆宗教关系研究(1)

    于阗记》载;他们一行出使于阗“出玉门关,经吐蕃界”,又说:“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吐蕃常相攻劫。”见扬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第一五O、一五一页。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十世纪新疆...伊斯兰教有所了解。嗣后,阿拉伯使臣频频东来,据有关学者统计,有唐一代阿拉伯派遣于唐的命名节达三十七次之多(注释:见冯家升〈历史上看阿拉伯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载回族史论集,一九四九~~一九七九》,第四O...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21358011.html
  • 禅思与诗情

    780—783)前后。它也并非“原本”,而是更古老的本子发展而来。参阅柳田聖山初期禫宗史研究》,法藏馆,一九六七年版。(14) 日本学者穴山孝道在一九三三年于东洋学苑》第二辑著文高丽版〈祖堂集...四十八癸部双树幻钞》下。(21)如禅集序》,养吾斋集》卷十。(22)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五十年代胡适与铃木大拙的论证,参阅傅伟勋胡适、铃木大拙与禅宗真髓》、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

    孙昌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42558137.html
  •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夏令营期间作了题为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的讲座。前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达二百多人,多为高校师生,他们在讲座结束后,针对演讲内容提出许多疑难,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问:法律制度在僧团内是否适用?...经》、楞严经》及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中才有明确的规定。汉传佛教的素食是梁武帝时代开始的,我认为,素食是佛教所提倡的慈悲的最好体现,吃肉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杀生,有消费者,必然会有人去造业,大家都不吃,...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5858312.html
  • 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

    --------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代大历到贞元、元和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其中代表性的文字,有署名为王昌龄的诗格...文赋》所说“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便已接触到了后世意境理论的本质问题。  张文勋先生在佛学的“六根”、“六境”说看艺术“境界”的审美心理因素》[④]一文中...

    孟二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4158352.html
  • 以一身来担人间苦——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

    在具体的现实境遇中的不幸遭遇的话,那么这种虚妄之苦则主要是生命主体的形上体悟,正是它奠定了鲁迅大部分作品的苦涩、阴郁、灰暗的调子。  2  1924年,鲁迅北京日本东亚公司买到刚刚出版的原文本苦闷...可想”(两地书·六》),知识的增加,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无法最终根除由个人生存有限性所决定的人生本质上的悲剧性,“苦”是由人之存在有限性决定的,只能设法减少,而不可能根除,正因此,他不惧惮说苦...

    哈迎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5758486.html
  • 指空和尚禅要录》研究

    重视法统。六祖坛经》借慧能之口叙其渊源:  问曰:“未知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4]。  在记为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中,自迦叶而至师子尊者已有24位印度祖师嫡相传法事...

    段玉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2258988.html
  •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

    责任的大国,能够继承协和万邦、文化天下的文化传统,“心”开始,自觉地融人世界文化共同体,相互依存,共生共享。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功德本体,公共逻辑。   [1] 传...,第221—222页。   [16]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第41,—418页。   [17] 王顺民: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

    李向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2659408.html
  • 阳明后学所产生之诸问题

    ,因为它涉及到阳明学的纯驳问题,也牵引出阳明的立教问题。阳明及其后学对“无善无恶”说的渲染,实已越过儒学的樊离甚远。但对这样的缺失仍须加以分疏,以还先哲实义,免除厚诬之嫌。牟宗三在其陆象山到刘蕺山...出而大学》复乱,盖其学所入,以释氏不立文字之宗为虚妄悟入之本,……其徒效之,猖狂益甚。……若废实学,崇空疏,蔑规矩,恣狂荡,以无善无恶、尽心意知之用,而趋入于无忌惮之域。93  姚江王氏阳儒阴释,...

    陈剑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1559462.html
  • “理性”与“觉性”——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

    见解,试图二家的关联性作一些探讨。当然,亦不免对吕、牟的看法作若干评点,以期就教于学界同仁[3]。  一、佛家之心性论:“性寂”  到“性理”再到“性觉”的变迁  吕澂先生在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如何得救的角度看,却需要开发人性的另一面。吕激先生依巴利文本增一尼柯耶》之一法品》第六卷揭示佛陀宣教“四谛”说、“十二因缘”说的同时,也点出众生“心性明净”以作为实践之依据即是。[9]  就汉传...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60259502.html